每週訓練頻率這一話題,幾乎是所有健身小夥伴最為關心、熱議的!
高頻訓練(一周6-7次)首先在大部分人眼中,一周7天、天天健身會顯著妨礙肌肉恢復、限制其增長,幾乎沒有任何好處;但事實真是如此嗎?
實際上,天天訓練最顯而易見的一大好處,便是能通過“慣性原理”幫大家培養建立起長期健身的好習慣!在大部分時候,這是為很多小夥伴所忽視的。就像某個物體在慣性作用下會持續前行一樣,在日常健身中,如果能建立起相似的慣性模式,就能有效避免三天打魚、兩天曬網或中途發放棄這些問題!
而且由於天天健身,而不是選擇一周中的某幾天,沒了任何糾結、拖延的餘地,執行起來通常更為直接果斷,就像吃飯、睡覺一樣成為日常一部分。而大部分嘗試過天天健身的小夥伴,也都發現這比一周練幾天,更容易堅持!
在此基礎上,高頻健身的另一大好處就是能每週針對刺激、強化各肌肉部位2次,使肌蛋白合成物維持在較高水準,從而促進肌肉更加茁壯地增長!就比如說,不少小夥伴比較青睞的“推、拉、下肢”的分部位元元訓練方式,一周迴圈進行2次;而剩餘的一天可以休息,或結合中低強度有氧、靈活性訓練。
但另一方面,一周6-7次的高頻訓練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處。首先,肌肉酸痛會不可避免地發生,妨礙訓練品質效果,甚至導致過度訓練、身心疲憊的問題。隨之,更會出現事倍功半、導致信心動力喪失的情況…此外,如果你的目標是提升個人最大力量,想往力量舉重方面發展,那麼高頻訓練也並不適合!
解疑1:肌肉怎麼來,就怎麼去?
人天生就有肌肉,而遺傳和肌肉平時的工作量和工作方式決定了肌肉的量和結構。拋開其他因素不談,肌肉增加的最簡單原理就是運動刺激和營養補充。這是因為人體感覺到需要更多肌肉來應付,於是就會增加肌肉量,可當負荷減少了,人體也就覺得沒有必要花費更多能量來維持肌肉量了。
所以,健身就是一種刺激肌肉增加的方式,而健身停止,刺激沒有了,肌肉自然就會減少。
維持肌肉量,該保持怎樣的健身頻率?
當然,不是說只要一周不健身,肌肉就全部恢復原廠設置了。這樣,肌肉頂多說是有些鬆弛,只要恢復健身訓練就會很快恢復。可時間再長,肌肉就會慢慢減少了。那麼,我們該多久健身一次,才不至於練來的肌肉都消失了呢?
有一項研究把健身人士的每週健身次數從2~3次降到每週2次、1次,到最後為0次。結果顯示,完全放棄健身後,肌肉會發生明顯消退。
結論,平時有健身的人突然忙了起來,把健身頻率降到每週一次,還是能夠維持肌肉量的。
解疑2: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“神經肌肉機制”問題。
研究發現,停止健身訓練後,神經與肌肉的聯繫會有所減弱,而這是導致肌肉減退的原因之一。因此,脫離正常健身運動後,不要完全忘記肌肉的存在。你可以通過肌肉的自控練習(意念集中於目標肌群,然後進行主動縮放練習),或徒手練習(如俯臥撐等)來維持一定的神經肌肉聯繫,這對保持肌肉量有一定效果。
導致肌肉消失的行為
如果你健身的目的就只有一個,練一身肌肉。那麼你最好是少做長跑等有氧運動。做一定的耐力運動並不會產生很大影響,但如果是參加半馬或全馬比賽,並為此做許多訓練,容易使肌肉分解,以應付這種耐力比賽的能耗。所以,從事籃球、拳擊等爆發力運動的人都甚少做做這種訓練。
另外,要儘量少喝酒,甚至不喝酒。因為酒精會影響蛋白質的合成,而蛋白質正是肌肉的重要組成。
所以不必要糾結我一周練個1次2次有效果嗎?一周不練的四五次就要放棄健身了,練是一定比不練好的,一周抽出點時間來進行訓練,1-2次時間總是有的,尤其是針對訓練水準不高的人群,進步是可以看到的,變好過程是可以明顯的感受得到的。
文章不是說健身訓練只能每週進行1-2次的訓練,最佳的訓練頻率還是每週進行3-6次,付出越多得到越多,但不要把無意義的時間浪費在健身上,去健身房只顧拍照玩手機,只顧看美女,那一周練幾次也都是毫無意義的。
健身並沒有你想的那麼難,在你能力範圍內做好最好這並不是什麼難事!